莫梅克:我没有疯知道在干嘛
寻找国际结算替代性货币的外部需求与关于单极化储备货币体系的缺陷反思为人民币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
这次不一样,国务院成立了由央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国家外汇局就单列其中。这些年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好,实力很雄厚,以至于到现在也大多不缺钱。
金融体制的改革要让更多中小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 金融的改革,要适应于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当前最主要的切入点,就是小金融机构的门槛要进一步放宽,要让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加快发展。对邓小平二三十年前提出的论点,现在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解。这些年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对于金融的资源需求很大,使金融资源处于一个紧缺的状态。最近两三年,金融暴露了其价值取向的一个很大问题,以钱炒钱、金融脱媒和脱实向虚的倾向非常明显。这种管理职能,有的要整合。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个对实体经济是有好处的,企业可以货比三家,是很有好处的,这是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有些企业家现在不得不紧盯汇率变化。第二是建立金融市场非歧视性准入准则,鼓励民营金融机构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增加竞争。
政策乱象 去地方调研还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概念上的混淆。首先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然后再来考虑有没有可能让融资成本适当降低的方法。但对于本来利润率就不那么高的农村金融机构,难度就会很大。到1983年开始各地成立县信用联社,在这个时候农村信用社仍然是中国农业银行的一个部分。
举个例子,现在的农民也有资金剩余,这个资金如果没有其他金融服务,大家只知道把钱放在银行、农村信用社。2016年,全国已经设立村镇银行1519家,但目前大部分运营状况不佳。
再去服务下面的80%的客户,在经济上往往不合算。1979年,农村信用社的权限从中国人民银行转到中国农业银行。我个人的主张是金融是要持牌经营。其中一个原因是从1990年代末期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回了原来设在县一级区域的网点。
为什么普惠金融难做?无非就是两个困难,第一个是获客,第二个是风控。但如果它的风险比较高,利率是不是应该比较高一些?成本必须覆盖风险,这是金融的基本规律,但是我们现在经常做不到。在计划经济年代,对金融交易的需求很少。当时的改革有两条重要的举措,第一是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拿了很多钱帮助各地的农信社清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当时很多农信社都是资不抵债。
农村信用社最初是在1950年代建立起来的,建立的时候它其实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部门,而中国人民银行早年其实是财政部的一个下属机构。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获得了发展,但数量还极其有限。
融资难是说你很难获得贷款,融资贵是说你的成本太高。目前在农村基本上就是农信社一家独大。
5月11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题为中国农村金融的新方向的讲座中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就是农村地区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长期存在,而且问题仍然很严重。市场竞争不够,就不会有好的服务,在金融领域也是这样子。我们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比其他国家做得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很多有应用场景的移动终端,比如淘宝、京东等各种上亿用户的平台,这样的话获客成本就非常低。第三是遵循谁出资、谁决策、谁承诺担后果的原则理顺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机制。我去河南调研,他们说是每个县联社出了80万。第二,金融信息不对称如果出问题,容易传导,它导致的后果比其它行业的问题要更突出。
当时也有中国银行,但它只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处理业务的时候用的一块牌子。第一个问题是农村金融失血。
但农村资金净输出是不是一个问题,其实还可以再讨论。第二是各省成立省联社,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央最后把处置信用社问题的责任交给了省政府。
中国农业银行是一大块,但最大的一块是农村信用社,现在有很多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了农村商业银行。因为金融交易是要能够控制风险和最后获利的,它不同于慈善事业。
新疆省联社在做存量贷款调查时,甚至都无法做到入户精准调查了解农户家庭真实资产、经营、信用等情况,只能依赖协管员推荐发放贷款,致使多头、借名贷款引发超额授信风险时有出现。即使找到了客户,要把钱贷给他,还需要判断风险有多大,客户有没有还钱能力。准入管制 农村金融市场管制是指金融机构的成立和市场准入以牌照管理的形式受到管控。中国今天的金融体系存在一个双轨制,就是正规体系和到非正规体系同时并存,在正规体系的融资很便宜,但很难获得。
中国农业银行是1979年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三家专业银行之一。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就一家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
有必要在不降低资质条件的前提下放开准入,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民营小银行和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数量,可以改善服务质量,同时遏制融资成本的上升。比如,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去给农民贷款,这个也许大家都能接受。
不过农村金融的融资难和融资贵是两个问题,不是一回事。分层模式是对最上层的客户用供应链金融的方式、对最下层的客户用数字金融的方式、而对中间的客户则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
我们知道,资金需求量一定是跟资金成本相关的。第二,我们过去出台的一些政策,不仅没有真正帮助解决问题,可能还起了反作用。农村金融体制其实相对比较简单。最糟糕的是,很多县联社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之后,已经是股份制银行,有董事会了,但最高级别的管理人员还是上面任命的,所以这里面非常复杂。
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这一点,我们的政策将很难解决中国农村金融问题。农村金融有三类潜在的客户:第一类是农村的小微企业,加工业、制造业或者服务业都有。
如果深入地看,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没有真正找到更有效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我们要区分融资难和融资贵两个问题。
我们现在的农村金融管制比较严格,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比较少,竞争不充分,农信社、农商行在当地一家独大,缺乏竞争,绩效较差。成本为5%时的资金需求与成本为20%时的资金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
最新留言